10月20日,宁德时代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的披露,再次将这家动力电池巨头推向行业聚光灯下。该季度,宁德时代实现营收1042亿元,同比增长12.9%;净利润185亿元,同比大增41.21%,按三季度92天测算,日均净赚约2.01亿元。在行业整体面临增速分化的背景下,这样的业绩表现,展现出龙头企业的强劲韧性。
业绩拆解:盈利高增背后的结构韧性
整体来看,宁德时代三季度核心财务数据呈现出“营收稳增、利润快跑”的鲜明特征。单季度营收1042亿元,同比两位数增长,凸显出其市场需求的稳定性。而41.21%的净利润同比增幅,不仅是营收增速的三倍以上,更较前三季度36.2%的累计净利润增幅进一步提升,盈利增长的加速度特征显著。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公告截图
从盈利质量来看,企业的财务健康度持续优化。前三季度490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背后,是436亿元扣非净利润的支撑,35.56%的扣非净利润增速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基本持平,意味着企业利润增长并非依赖政府补贴、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损益,而是源于核心业务的真实盈利能力提升。这种盈利结构的“去水分”,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财务结构的稳健性同样值得关注。截至9月末,宁德时代总资产达896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91%,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与业务发展节奏相匹配。其中,802.1亿元的存货规模同比增长34.05%,公司将其归因于业务规模增加,这一解释也得到了经营现金流数据的佐证——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高达806.6亿元,同比增长19.6%。充足的现金流不仅覆盖了存货增长带来的资金占用,更为后续的研发投入与建设提供了“弹药储备”,形成“业务扩张-现金流支撑-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从市场份额维度看,宁德时代的龙头地位依旧稳固。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5年1-9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493.9GWh,同比增长42.5%,而宁德时代以210.67GWh的装车量拿下42.75%的市场份额,接近行业半壁江山。即便聚焦9月单月,其32.51GWh的装车量仍保持领先,且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磷酸铁锂电池占22.86GWh,三元电池9.64GWh,在乘用车领域贡献25.23GWh,纯电与插混车型均实现深度渗透。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增长逻辑: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的双轮驱动
宁德时代盈利高增的背后,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共同构建的“增长双轮”。在动力电池行业从“产能竞争”转向“技术竞争”的新阶段,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
据悉,三季度,宁德时代神行、麒麟电池等新产品出货量占比已达六成,其中麒麟电池在通过结构创新实现能量密度提升的同时,还降低了单位容量的材料成本,而神行电池则凭借快充技术,在补能体验升级的趋势下,获得了更多车企的订单青睐。
NP3.0技术的落地进一步强化了其技术壁垒。该技术实现能量密度与刚度的双重提升,既满足了新能源汽车对续航里程的需求,又通过结构优化降低了电池包的重量与成本,形成“性能提升+成本下降”的双重优势。这种技术突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企业的研发投入形成联动——尽管报告中未披露三季度具体研发费用,但从其近年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趋势来看,大量的资金与人才投入,为技术迭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宁德时代对钠电池赛道的布局,也展现出其对行业未来趋势的预判能力。目前钠电池已在商用车领域试点应用,预计2025年底实现乘用车产品落地、2026年正式出货。这一布局不仅可以规避锂资源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还能在储能、低端乘用车等细分市场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形成“锂电池为主、钠电池为辅”的产品矩阵,为长期增长储备新动能。
成本控制能力的优化,是宁德时代盈利增长的另一重要支撑。在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仍处于高位波动的背景下,企业通过三大路径实现成本下降:一是产品结构优化,高毛利的高端电池产品占比提升,直接拉动整体毛利率水平;二是产业链协同,通过向上游布局锂、钴、镍等原材料产能,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平抑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三是规模效应,随着产能扩大,单位生产费用、管理费用持续下降,进一步提升盈利空间。
不过,在亮眼业绩的背后,宁德时代也面临着潜在挑战。从行业竞争来看,比亚迪凭借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优势持续扩大市场份额,LG新能源、等国际巨头在高端动力电池领域与宁德时代展开激烈竞争,国内二线电池企业也在通过技术创新寻求突破,行业竞争格局正逐步从“一家独大”向“多强并存”演变。
从市场需求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可能导致动力电池需求增长不及预期,而储能市场虽增长迅速,但竞争同样激烈,能否持续转化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仍需观察。此外,钠电池的商业化落地还面临技术成熟度、供应链建设、客户接受度等多重考验,短期内难以对锂电池业务形成有效补充。
总体而言,宁德时代2025年三季度的业绩表现,是其技术优势、市场地位与成本控制能力的集中体现,展现出龙头企业的强大韧性。但在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变化的背景下,如何持续保持技术领先、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应对潜在风险,将是其未来实现稳健增长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