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信息网1月30日讯 2023年是中国汽车产业丰收的一年:汽车产销双超3000万辆、乘用车产销创历史新高、商用车市场企稳回升、新能源汽车保持产销两旺发展势头、汽车出口再上新台阶……
在多个光环加持的背后,不可忽视的是,盈利难仍是汽车企业的最为头疼的事。
从2014年开始,汽车行业利润率就一路向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汽车行业收入100976亿元,同比增12%;成本87627亿元,增13%;利润5086亿元,同比增5.9%;汽车行业利润率5.0%,相对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5.8%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仍偏低。而201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为8.99%。
乘用车企盈利难
从已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的汽车产业链企业来看,超九成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盈利,其中威孚高科、华培动力、通用股份三家企业净利润预计增超1000%,领跑汽车零部件企业。
得益于2023年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消费市场需求回暖等因素影响,不少商用车企业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如福田汽车、中国重汽、中集车辆净利润增幅下限分别为1298%、370%、115%,增长强势。
乘用车企业的表现则不容乐观,甚至连特斯拉都出现了自2017年以来的首次年度利润下降。2023年,特斯拉全年总营收达967.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9%;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49.97亿美元,同比增长19%;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8.82亿美元,同比减少23%。
长城则是增收不增利。2023年,长城汽车营业总收入1,734.10亿元,同比增长26.26%;净利润70.10亿元,同比下滑15.06%;扣非归母净利润46.82亿元,同比增长4.58%。
赛力斯和北汽蓝谷的表现就更为惨淡。2023年,赛力斯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55亿元到365亿元,同比上升4.09%到7.0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为21亿元-27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38.3亿元。北汽蓝谷预计2023年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2亿元到-57亿元,这是其连续第四年业绩大幅亏损超50亿元。
很明显,乘用车企的利润增速明显低于营收增速。目前,乘用车企的新能源车业务普遍亏损,自主新能源车企中仅有比亚迪和理想汽车实现盈利,其他自主新能源车企中大都处于亏损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汽车行业整体盈利能力。
价格战成利润下降主因
根据乘用车企发布的业绩预告,提到亏损原因几乎都会表示是由于研发费用较高。事实上,相比研发投入,价格战才是乘用车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高盛分析师认为,特斯拉汽车价格的降幅比预期大就是其面临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和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平均优惠了1.5万至2万元,但2023Q2末已超过2万元,并在2023Q3末接近2.6万元。优惠规模和力度之大相较过去30年罕见。
2023年初,随着特斯拉打响价格战第一枪,各家车企基本都走上了降价道路,尽管有几家车企当时表示“不降价”,最后仍是难以对抗销量现实和对市占率的考量,纷纷改口。
新能源车企积极官降,且渗透率增长迅速,进一步蚕食燃油车市场份额。2023年,燃油车成为价格战“重灾区”。根据易车研究院数据,2023Q3末燃油车平均终端优惠逼近3万元,油电混动突破4万元。
在2024乘联会汽车市场研讨年会上,与会者预判,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和“新老赛道”切换的新阶段,2024年行业“内卷”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认为,预计2024年国内乘用车市场需求增速在3%左右,价格战的烈度难以达到2023年的水平价格,新能源车与燃油车是竞争关系,它们相生共融,各有自己的客户群,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不过,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和乘联会的观点,虽然汽车销量逐月走高,但由于终端价格持续下探,汽车类消费品零售总额涨幅收窄。厂商为争取年度开门红,多延续2023年年底的营销力度,返乡用户购车热度虽不及往年,但也对整体车市(尤其是燃油车市场)有明显拉动,构成1月市场的增量因素。
乘联会认为,冬季天气较冷,消费者对于续航感知更加明显,不利于新能源车市的潜客积蓄。终端表现不及预期引发的新能源头部厂商的新一轮降价已然开启,新一轮新能源主流细分市场的价格内卷蓄势待发。
盈利难加速行业洗牌
2024年,新能源车VS燃油车,传统势力VS新势力,自主品牌VS外资/合资品牌的比拼仍会继续。随着价格战的持续甚至加码,车企头部效应增强,强者恒强的现象将更为突出。盈利能力薄弱的车企将面临重大挑战,盈利低,研发投入少,产品竞争力弱,销量低,盈利低。如此循环。未来竞争或面临非生即死。
面对激烈竞争态势,降本将是企业的共同诉求。
一是成本压力会使车企更倾向于选择本土供应商国产替代有望加速。本土供应商市占率较低的汽车电子等零部件将有望获得更大机会。
二是车企将会优先选择解决用户实际痛点的功能或者让用户直观感受强烈的功能来搭载新车型。如以提升充电效率为目标的800V技术、以提升用户驾乘体验为目标的智能座舱和智驾方案等,有望成为发展重要方向。产业链企业持续获益,整车企业则有望提振销量,增加收入。
总而言之,2024年,汽车企业都要拿出高效的转型方案,应对产业变革,才有望在“卷”中生存下来。
相关热词搜索: